患者,男性,24岁,保安。主因“突发意识丧失20分钟”年6月11日入院。患者年6月11日9:00左右在值班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倒地,呼之不应,当时无肢体抽搐及二便失禁,在场同事发现患者呼吸、心跳停止,立即给予心脏按压,约10余分钟后患者恢复呼吸、心跳,由急救人员送至我院急诊,途中出现小便失禁,四肢间断抽搐。
诊治经过:头颅MRI示双侧额顶叶、右侧颞叶白质多发腔隙灶。超声心动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、室壁肥厚等异常改变。肺栓塞CT排除肺栓塞。心电监测示频发室早、短阵室速,呈左束支阻滞图形,请电生理会诊后考虑室速定位为右心室流出道,见图67-1,目前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,不除外特发性室速(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,IVT)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,建议进一步检查,除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(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,ARVC),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术。
图67-1心电图诊断为短阵室速,室速定位为右心室流出道。
入院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、抗感染、保护心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,先后应用利多卡因、美心律、美托洛尔、胺碘酮等控制心律失常。患者入院后第3天神志清楚,监测室性心律失常较前减少。复查超声心动示右室心尖部室壁相对变薄约7.px,且局部稍膨出,考虑右室心肌病可能性大,建议心脏核磁明确诊断。但因经济原因,住院期间患者未能进一步行电生理及心肌核磁检查,后出院心内科随诊。
心源性猝死(suddencardiacdeath,SCD)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,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。SCD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。全世界每分钟约有3.4人死于SCD,心脏骤停4~6分钟后脑细胞便会发生不可逆性死亡,因此,在患者发病后的4~6分钟内是否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决定其预后的关键。80%的SCD发生在院外,而等待专业抢救人员到场往往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,因此,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基础的心肺复苏技术,即使是简单的心脏按压,有时却能在第一时间内留住患者的生命。本病例之所以最后能完全康复,最大程度上获益于同事在第一时间对其施行心脏按压。
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(ARVC)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疾病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为运动猝死中常见的病因,占年轻者猝死的20%,大部分病例死亡时的年龄<40岁。年4月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五次年会公布了最新的ARVC诊断标准,概括起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:⑴通过二维超声、MRI或右室造影发现右室局部无运动、运动减低或室壁瘤;⑵室壁组织活检显示心肌细胞不同程度地被纤维组织或脂肪组织取代;⑶心电图异常:典型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。⑷有阳性家族史。本病例室早及室速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,超声提示右室心尖部室壁相对变薄,局部稍膨出。患者有院外猝死发作,结合超声及心电图表现,不除外ARVC诊断,遗憾的是未能行MRI检查进一步确诊。
特发性室速(IVT)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,且无促心律失常因素存在的室性心动过速。根据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,将其分为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和起源于左心室的IVT。临床上以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部的IVT最为常见。本病例如进一步检查除外了ARVC,应考虑此诊断。
ARVC和IVT的治疗都包括了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术,有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射频消融治疗。植入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(ICD)能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发生,降低猝死率。有文献报道1例26岁的ARVC患者,曾发生晕厥2次,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,建议行射频消融治疗,亦因经济原因耽搁,在骑自行车时发生猝死。
本病例因在院外发作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阿斯发作,因心肺复苏及时最终抢救成功,成为猝死幸存者,从而证明培训院外非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有着重大的意义。但因病因未除,如不采取措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或预防性植入ICD,患者再次猝死的可能性很大。
病例来源:医院急诊科
作者:周倩云朱继红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