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发性硬化是怎样一种疾病?
在和大家介绍多发性硬化这一陌生的疾病前,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,多发性硬化不是传染病,不是癌症,也不是遗传病。多发性硬化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,也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免疫系统攻击了我们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,导致神经纤维表面的“髓鞘”结构破坏,使得脑、脊髓无法正常地与身体其他部分进行信息交流,造成肢体麻木、无力、吞咽困难等症状。随着时间推移和疾病进展,常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多个部位病灶和多种临床症状,大脑组织的病理活检可见斑块状病变(有人将神经损伤处的疤痕称为硬化),故称为多发性“硬化”。因此,多发性硬化不传染,不是遗传病,也不会直接导致死亡。
二为什么会得多发性硬化?
到目前为止,尚未明确多发性硬化的病因,但可以肯定的是,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。正常情况下,免疫系统发挥着对抗外来入侵者的功能,而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免疫系统却犯了糊涂,分不清自身细胞和外来入侵者的区别,把中枢神经里健康的细胞当做外来入侵者攻击,造成了“髓鞘”的损伤和丢失。“髓鞘”的结构,它如同电线表面的绝缘体保证内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。当髓鞘被破坏后,神经信号的传送就会受损,不同的地方受到损伤就会出现不同的症状。
多发性硬化并非常见病,而是属于罕见病,亚洲人群的发病率大概在10万分之1-5,中国人群的发病率不足10万分之一。就目前的研究发现,20-40岁的中青年容易得病,其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-3倍;如果亲属中有人得了这个病,发病的可能性提高;另外,环境因素,如维生素D缺乏、吸烟、病*感染等都可能增加发病可能性。
三多发性硬化都有哪些表现?
由于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可以发生在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,因此导致的症状多种多样,患者之间不尽相同。其中最常见的有:疲劳感,肢体无力,麻木,感觉过敏,视力下降,视物成双,行走不稳,行走缓慢,小便费力,便秘,情绪改变,头晕,说话不清及疼痛痉挛等。多发性硬化最常表现为复发——症状出现或原有症状加重,以及症状缓解的过程。复发的过程不同的患者持续的时间不同,通常从数天到一个月。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缓解,但有些患者则不能完全恢复,遗留神经功能障碍。这些功能障碍不断积累,病情进展,进入一个逐渐加重下坡的过程,最终导致残疾,丧失工作能力,生活不能自理。
四多发性硬化应该怎么治疗?
人类疾病中绝大部分都是无法治愈的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均无法根治,但通过正规药物治疗,定期复查,很多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。尽管多发性硬化到目前尚无根治之法,但它却是一种可治疗,可控制的疾病。因此,多发性硬化和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,都属于慢性疾病,需要长时间的正规治疗。如果我们把多发性硬化比作一座活火山,在多发性硬化的急性复发期,便是这座火山喷发的时候。医生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,使火山停止喷发,症状快速缓解。但火山内部的熔岩依然翻滚。糖皮质激素无法预复发,更不能延缓疾病的进展。因此,过了急性期,到了多发性硬化的缓解期,我们需要疾病修正药物(目前国内上市的药物有β干扰素,特立氟胺,芬戈莫德和西尼莫德)来达到治疗目的,使翻滚的熔岩慢慢的冷却,达到控制炎症的目的,从而预防复发,延缓进展。
五得了多发性硬化,平时要注意什么?
当我们在正规医疗机构确诊多发性硬化之后,问得最多的就是:“医生,有什么要忌口的吗?”虽然医生常常回答:“想吃啥吃啥”。但这时候患者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其实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日常生活并非“百无禁忌”,很多因素都可以成为复发的诱因。
因此我们建议:
一、健康饮食,多吃水果蔬菜,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,减少饱和脂肪酸、糖分和盐的摄入,多喝水,保证食物多样化;
二、坚持适量、规律运动,多到户外,循序渐进;
三、避免受凉感冒,保证饮食卫生,保持个人卫生,避免肠道及泌尿系感染,积极治疗口腔疾病;
四、规律作息,坚持夜间11点前睡觉,保持心态积极乐观,懂得寻求帮助,多和亲人朋友交流倾述。
多发性硬化中很多患者都是年轻女性,但多发性硬化本身不会影响生育,同样也不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或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。反而妊娠期间多发性硬化的复发率总体而言是降低的,但在产后3个月内大约28%的患者疾病会活动,随后患者的疾病活动又会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。
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怀孕计划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在备孕前、妊娠期直至哺乳期,现有国内已上市的三款口服疾病修正药物(特立氟胺、芬戈莫德和西尼莫德)均需停用。最后,希望广大的多发性硬化患者都能得到正规的治疗,医院随访复查。我们一同努力,换您健康生活。
六多发性硬化小贴士
1、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能够治疗和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不传染,不是遗传病;
2、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复发,延缓残疾进展。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接受疾病修正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3、目前国内的疾病修正药物有β干扰素,特立氟胺,芬戈莫德和西尼莫德。
4、生活注意事项:健康饮食,适量运动,规律作息,积极乐观。
医院神经免疫亚专科将会针对广大多发性硬化病友关心的问题,推出多发性硬化系列科普讲座,敬请期待!
注:文章图片来自网络。
本文作者:曾秋明本文审核:冯莉、张萌琦本文编辑:溪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