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连一下,学习中医养生知识
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、心动过缓、早搏、心房颤动或扑动、房室传导阻滞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、预激综合征等,可由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异常、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及心肌供血不足等引发。属于中医“心悸”、“怔忡”、“胸痹”、“心痛”等范畴,多由于脏腑气血阴阳虚损、内伤七情、气滞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养、心脉失畅而引起。
心律失常在中医最早成书的《内经》尚有记载,如“心澹澹大动”、“心下鼓”及“心怵惕”皆为心悸类似症状的描述;汉代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和《伤寒论》这两部书中,才正式提出了悸和惊悸的病名。如“动即为惊,弱即为悸”,在《伤寒论.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中提出:“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”作为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而影响至今。对于怔忡病名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济生方》:“夫怔忡者,此心血不足也。”
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,或痰饮瘀血阻滞,致心失所养,心脉不畅,心神不宁,引起心中急剧跳动,惊慌不安,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。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、胸闷、甚至眩晕、喘促、晕厥;脉象或数,或迟,或节律不齐。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。
病位主要在心,与肝、脾、肺、肾关系密切。因心为君主,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”。如脾不生血,心血不足,心神则失养;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扰动心神,或肾阴不足,不能上制心火,肾阳亏虚,心阳失于温煦,均可发为心悸;肺气亏虚,不能助心以治节,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;肝气郁滞,气滞血瘀,或气郁化火,均使心脉不畅,心神受扰,发生心悸。
其病因、病机有心血不足,阴虚火旺,心虚胆怯,水饮凌心,瘀血阻络。最常见的就是瘀血阻络,总的来讲,中医主要是分为虚症和实症,实症多认为是气滞血瘀、痰湿阻滞和肝胆郁热。而虚症主要是气血不足和心阴不足,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虚实夹杂,所以心气不足、运血无力,脉络不畅,瘀血内阻是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机,所以说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症状多变,治疗方法有滋阴养血、泻火安神、宁心定悸、清热化痰、活血化淤、益气养阴、清热养血等,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是根据临床的辨证进行加减。
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诊疗独具特色,主要是以整体观念,在整体上,根据病人的气血阴阳、五脏六腑的情况进行调整。以改善血供不足,益气养血及活血化瘀的中药作为治疗方法治疗。中医更注重配合情绪的调理,很多心律失常,尤其是功能性的心律失常,通过调节情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,所以情志调畅,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,这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关键所在。
在现代医学对中药原理的研究中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益气养血、活血化瘀的中药,对心律失常有效。如*精、*参能够改善冠脉血流量,丹参、三七可以改善缺血的状态,甘松直接对离子通道起作用。所以凡是能够补心气、补心血、安神定悸的都对心律失常有作用,在临床我们需要辨证论治,定会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供稿
王杰
扫码